
近日台北市信義區一棟高級住宅發生雙屍命案,現場發現飲品、藥錠與白色粉末。
警方初步檢驗出含有K他命、卡西酮與喵喵等成分,目前仍在釐清兩人死亡原因是否與毒品使用有關。
儘管案情尚待調查,事件仍再次提醒社會,毒品混用所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。
混用毒品讓身體「同時踩油門與煞車」
在那可拿新生活戒毒機構的輔導經驗中,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學員因混用毒品而陷入危險。
這些人並非刻意追求刺激,多半只是想放鬆、或嘗試朋友口中的「新玩法」。
然而,當興奮與鎮靜類藥物同時進入體內,就像一台車被同時踩下油門與煞車中樞神經混亂、心律失常、呼吸變慢,在短時間內就可能導致身體系統崩潰。
新興毒品樣態多變 誤判風險升高
近年來,毒品樣態快速變化,從粉末、藥錠到果凍、氣霧劑與電子菸油,許多產品被包裝得香氣甜、外觀精緻,讓人誤以為只是能量產品或放鬆用品。
我們曾輔導過一名年輕學員,第一次吸入朋友提供的咖啡包後出現嚴重頭暈與心悸,後來猜測其中應該同時混有興奮劑與鎮定劑。

多數學員都有混用經驗 「以為能控制」最危險
在那可拿中心的戒治學員中,有相當高比例的人,在使用毒品時不只接觸一種成分。
有些人白天使用興奮劑提神、晚上又用鎮靜藥物幫助入睡;也有人在派對中混吸不同藥物,只為追求「更嗨的感覺」。
執行長林珈甄表示,毒品混用的危險不在於「用多少」,而在於不同化學成分在體內反應的不可預測性。
每個人的代謝速度與身體狀況不同,即使是少量混用,也可能造成嚴重反應。
她說,許多個案提到過去曾因混用毒品出現嚴重不適,有人呼吸急促、有人陷入昏睡,醒來後才發現自己還活著,但在毒癮的驅使下,他們仍像走在鋼索上,在危險與僥倖之間反覆徘徊。
她也呼籲大眾,不要輕忽任何形式的「嘗試」,混用毒品的後果並非只是短暫的快感,而可能是一場致命的危機。
家長與教育現場應關注年輕族群的狀況,若發現家中有不明物品、家人情緒劇烈起伏、瞳孔放大或體力明顯下降等異常,應及早尋求協助。
















